河北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欢迎您!
论文著作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论文著作

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发布日期:2014-04-28 11:25 文章作者:冯海波 访问量:? 字体 :[ 大 ][ 中 ][ 小 ]

摘要:石家庄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120个城市中相对较差,长期暴露于不良的大气环境中,直接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本文从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现状与特征出发,在分析石家庄市大气污染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防治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的对策建议,为改善石家庄市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序言
石家庄市,我国华北地区新型的一座现代化工业城市,是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近年来,石家庄市工业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其中,尤以大气环境污染最为突出。石家庄市处在京津冀的重要区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加之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出台,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已迫在眉睫。本文从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现状与特征出发,在分析石家庄市大气污染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防治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的对策建议,为改善省会大气环境,提高省会人民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现状及特征[1]
1.1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现状
石家庄市近10年环境空气质量逐年改善,优良天数从2001年的95天上升至2010年的319天(图一),石市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SO2、NO2,其浓度均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图二),主要污染物的综合污染指数也呈现降低趋势(图三)。
 
近十年,石市空气污染类型逐渐由“煤烟型”为主向“混合型”和“复合型”污染演变,“煤烟型”污染特征逐渐弱化(图四),“混合型”与“复合型”污染特征逐渐显现(图五)。
 

尽管三项主要污染物的浓度总体呈现降低趋势,但环保部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2012上半年,石家庄市二氧化硫(图六)与可吸入颗粒物(图七)平均浓度超标,二氧化氮达平均浓度达到国家标准,空气质量为三级(表一)。
1.2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特征
1.2.1空间分布特征
石家庄市各个区域PM10污染普遍较重,不同监测子站所监测的浓度值差别不十分明显,仅平安电站和西北水源两个监测点的PM10浓度稍显偏高(图八);SO2的污染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主城区内的测点浓度明显高于主城区之外的测点(图九);NO2污染的区域分布与机动车行驶密度分布关系密切,NO2浓度较高的监测点位均位于市区主要交通干线两侧(图十);市区SO2、NO2的污染程度高于郊区,而PM10的污染程度则是郊区略高于市区(图十一)
                                          
1.2.2时序变化特征
石家庄市大气污染有明显的时段性与季节性变化规律,呈现“晨峰午谷”、“采暖期重于非采暖期”、“冬重夏轻”的污染特征。一天中,空气中主要污染物的小时浓度峰值多出现于清晨,午后污染物浓度值逐渐下降至谷底,夜间又逐渐上升,直至次日清晨,呈现周期性变化(图十二)。一年中,采暖季污染物浓度值高于非采暖季,春季高于夏季,冬季SO2浓度显著升高,春季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明显增大(图十三)。
近十年石家庄市的环境空气质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面临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颁布和实施,新增加的PM2.5和O3等指标从2011年的试点监测数据看很不乐观。
2. 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的影响因素
石家庄市是以纺织、制药、化工、机械、食品、建材、商贸、运输等为主导的综合性工业城市。由于城市发展历史短、经济增速较快,加之特殊的地形和气候因素,及产业结构、城市布局、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交通运输、扬尘污染等问题,致使该市大气污染严重。
2.1 地形和气候因素
2.1.1城市小风多,水平扩散力不足
石家庄市位于太行山东麓,西南方到西北方被山环抱,其它方位是平原(图十四),这种半山半平原的特殊地理条件,形成了自身的气候特点。受太行山屏障作用,石家庄市多年平均风速仅1.6m/s,全年静风小风频率在20%以上。2001年到2011年我市日平均风速小于等于1.5 m/s的天数平均为237天,占全年的65%
2.1.2垂直扩散空间受限—逆温日数多、大气层结稳定、边界层低
石家庄夜间到早晨出现逆温的频率高达70%以上,冬季1月份达80%以上,有时还出现双层和多层逆温,平均逆温层厚度达到300-400。逆温层就像盖子一样罩在城市上空,阻挡了空气污染物的垂直扩散,使污染物沉积在近地面层,空气污染物浓度增高。
2.2 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2.2.1产业结构
石家庄市产业结构中工业所占的比重较大。2010年底三次产业比重为10.9:48.6:40.5,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又以电力、制药、冶金、建材、化工、化肥、纺织等行业为主导行业。其中,电力与建材行业是排放废气及烟(粉)尘、SO2和NOx的重点行业,医药、化工行业是排放有机气体及恶臭污染物的重点行业。同时“十二五”期间石家庄市仍将以医药、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纺织等为主导产业,传统污染型工业仍然占主导地位,且大多数企业集中在市区,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
2.2.2工业布局
(1)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混杂的问题仍很突出,“厂宅交错”的城市圈层结构突显。从“十五”开始,石家庄市政府开始实施重污染企业“退二进三”、“退市进郊”战略,将市区内一些重污染企业逐步搬迁至市区外围的工业园区和周边县区,但由于市区内企业众多,加上市区的不断扩大,原来处于市区以外的工业企业又被包入市区。同时,规划的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受各种因素影响,又陆续建设了很多居民住宅和居民小区,使石家庄市区呈现“厂宅交错”的城市圈层结构。
(2)石家庄市区及周边地区分布了众多燃煤电厂以及工业聚集区等较大规模的大气污染源(图十五),这些污染源有的布局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对市区大气环境长生了较大影响。

 
2.3 能源结构
首先,石家庄市能源消耗仍然以煤炭为主,在一次能源中煤炭消耗量占75%以上,到2010年底全市原煤消耗量已突破4000万吨,且煤炭消耗量仍呈上升趋势。其次,燃煤排放的烟尘、SO2、NOx和CO的数量占燃料燃烧排放比例分别为 99%、93%、81%和97%。尽管燃煤烟气除尘、脱硫技术不断更新,除尘、脱硫效率不断提高,但由于燃煤量的不断增加,烟尘和SO2等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没有出现显著下降,客观上制约着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2.4交通运输
截止2011年底,石家庄市区机动车保有量约为49.89万辆,全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30.62万辆, “十一五”期间,机动车年均增长比例达到20.48%(图十六)。统计结果显示,石市现状机动车符合国家现行国Ⅲ以上标准的车辆仅达到总保有量的1/3,如果按照环保部《机动车环保检验合格标志管理规定》的分类标准,全市道路上行驶着约17万辆“黄标车”。机动车单车排放研究表明,一辆“黄标车”排放的污染物是现行国3标准车辆的14倍,是国4标准车辆的28倍。根据污染源普查数据,机动车排放的NOx在城市环境空气中的污染分担率约为47%,CO的污染分担率约为80%,颗粒物的污染分担率约为10%。机动车保有量的进一步增大,使得汽车尾气排放对环境空气的污染影响越来越大。
 
2.5扬尘污染
在大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中村改造、公园绿地建设等施工活动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据统计,“十一五”期间,石市拆违、拆临、拆旧、拆破、拆陋总面积相当于过去十五年的拆迁总量,这种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建筑拆迁,产生了大量扬尘,从而加重了城市环境空气污染。
特殊的地形与气候因素,加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工业布局、交通运输以及城市建设过程中带来的扬尘污染等诸多因素对石家庄市空气环境质量影响很大。
3. 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的对策
鉴于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现状,针对石家庄市大气污染影响因素,结合石家庄市大气环境环保“十二五”规划及石家庄市“十二五”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规划,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U1] 
3.1.1优化产业结构
(1)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十二五”石家庄市应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转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项目建设,彻底淘汰小钢铁、小化工、小水泥和小造纸等一批落后产能。到2015年,确立以医药、化工、纺织、服装、装备制造、信息和食品加工为重点的六大主导产业,使单位GDP能源消耗量逐年下降。
(2)加速物流、金融、信息服务、旅游等第三产业发展。“十二五”时期,石家庄市应依托华北重要商埠的优势条件,建设发展现代物流业,将传统的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向分工专业化、管理现代化的物流服务业转变;金融业需要紧密围绕区域物流中心和华北重要商埠建设,提供多种优质化服务,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组织及中介机构;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的加工和开发利用,强化信息产品的传播与发布,支持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搭建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依托太行山水风光、西柏坡革命圣地和燕赵历史文化等特色旅游胜地,建成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旅游基地、商务会展中心和交通枢纽。
3.1.2优化城市布局
结合国家和河北省主体功能区划、河北省生态功能区划,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实施中东西发展战略,优化石家庄市城市布局。
(1)提升中部中心城区主体功能,未来中部中心城区的功能突出组团式城市的核心作用,重点突出省府中心城市的政治和行政功能、商贸流通功能、科技文教功能、信息传媒功能等。
2)在西部和西北部山前地区设立生态保护区,着力生态建设与保护,打造石家庄市城市后花园。西部地区应重点推进生态建设,限制高污染、高能耗、高物耗产业的发展。在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和生态产业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旅游区等生态功能区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降低水土流失率,使西部地区真正成为省会的绿色屏障。
(3)在东部科学布局工业聚集区。移址重建或新建的大气污染企业应逐步做到工业园区化、园区功能化。园区规划应综合考虑园区地理位置及资源禀赋(包括环境容量)。考虑到石家庄市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南风,对大气污染物排放较大的企业特别是钢铁、水泥和电力等企业,应尽量将其设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侧风向如东西两冀。严格控制市区周边县域工业园区规划。
3.2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广清洁能源
3.2.1调节煤炭消耗总量,严格执行石家庄市燃煤煤质管理的有关要求
根据各区域环境功能特点,制定全市煤炭消耗总量控制方案。中心市区严格控制煤炭消耗量,禁止新建燃煤项目,并逐步扩大禁燃区范围,20吨以上分散供热锅炉逐步由清洁能源替代,到“十二五”末市区煤炭消费量控制在“十一五”末水平。优质低硫煤在使用时应优先供排放浓度高、污染控制措施相对较差的民用小炉灶及中小采暖锅炉使用。
3.2.2城市集中供热发展
“十二五”应加大供热管网的拓展与联网,供热管网的联网面积逐步从中心城区向外扩展,大幅提高供热集中度。通过并购与重组,将现有的主要位于主城区内的由“一大六小”七个热电厂(石热、热一,热二、热三、热四、永泰热电和良村热电)及3个大型供热站(西效、裕西和北城供热站)组成的供热格局逐步替换为主要位于市效的由“四大两小”六个热电厂及2个大型供热站组成的新型供热格局。
3.2.3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划定
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划定工作。石家庄市根据发展计划,提出符合本市的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划定方案,制定相应环境管理政策。
3.2.4增加清洁能源供给,优先解决低空污染问题
    严格贯彻落实《石家庄市城市燃气发展实施方案》,加快燃气市场整合和燃气项目建设进度。2010-2015年,应积极协调,大力增加天然气供给,优先解决居民、燃煤锅炉改烧、天然气汽车等,以解决石家庄居民生活面源、低矮小锅炉点源和高频交通线源导致的大气污染。与此同时,应高度重视太阳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十二五”期间应大力挖掘太阳能与地热能的利用潜力。
3.3强化机动车排放控制
(1)严格标准,限期淘汰黄标车。将不符合“国1”标准的机动车列为黄标车,并限期在2015年前全部淘汰。
(2)实行严格的新车排放标准,遏制大气复合污染恶化的趋势。力争在2015年实现“国4”标准。
(3)实行公交优先战略,优化交通管理。实现可持续的交通体系建设。发展公用交通,加快城市轨道建设;提倡绿色出行。
3.4强化扬尘污染控制
(1)制定地方标准,开征扬尘污染费。 “十二五”期间,面临全市更大规模的发展建设,应提高扬尘污染控制力度,制定严格的扬尘排放收费标准,以提高排污成本,促进污染治理。
(2)加强监管,实施绿色施工。参考北京等先进城市的做法,制定符合石家庄市的绿色施工管理规定,重点落实拆迁施工、土方作业、材料运输、物料堆放、施工场地保洁等环节中的二次扬尘防治措施。
(3)加强交通道路扬尘治理。采取道路绿化、密闭运输、道路清洁、冲洗作业、减少路面施工等措施来降低道路扬尘。
(3)裸露地面扬尘防治。
(4)强化堆场扬尘防治。对于煤炭、煤矸石、矿石、建筑材料、水泥白灰、生产原料、泥土、粉煤灰等料堆,应利用仓库、储藏罐、防风抑尘墙和整体覆盖等封闭或半封闭性措施,避免作业起尘和风蚀起尘。
3.5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新机制
建立统一协调的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区域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石家庄市政府及环保职能部门应严格贯彻落实《重点区域大气联防联控规划》,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同京津及兄弟城市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协调作用。建议京津冀区,成立由环境保护部牵头、区域内各省级政府领导参加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协同控制该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3.6依靠科技支撑
建议设立石家庄市大气污染防治重大科技专项研究,结合污染气象研究成果,使用GIS与RS等手段,开展石家庄市大气污染立体研究;注重开展石家市环境空气质量应急与预警机制对策研究,研究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的措施,降低人为因素对大气的影响,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4. 结语
石家庄市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整体上呈现好转趋势,面临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出台和国家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防治对策的提出有助于更好地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但有效解决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也不是通过一个部门的努力就能实现,需要全社会投入智慧、资金、时间。需要建立“党委统揽、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环保组织、部门联动、各界配合、企业屡责、公众参与、舆论推动的大环保格局,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大宣传作用,努力做到从政府到民众,围绕环境保护主线,求共识、促共建、达共享”。使每个市民“从污染制造者变为预防者,从环境保护的旁观者变为践行者,从污染的受害者变为收益者[U2] ”。
 

将3.2建议放在3.1
此段内容写的很好,但与题目和内容符合性差一些。
  发布者:办公室 

--摘自nul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